经济日报:跟培力药业集团主席陈宇龄先生的访问
2011年4月29日
经济日报 2011年4月29日 第A44页
http://www.hket.com/eti/article/0281adf5-a95d-4623-ad18-2f143e0ac512-868680?sectionId=011
陈宇龄奋斗20年 推中药现代化
香港中医药地位持续上升,国内中药市场年增长率高达25%,中药配方颗粒增长更迅猛。本身为英国特许工程师的陈宇龄,可说「食正」时机,他与中药建立的不解缘,转眼已经20载,他笑言:「工程师的培训令我精于计数,有助申请各种认证。」
91年开始,他亲自参与保健品维特健灵的制造,热情一发不可收拾。到98年,决定正式成立培力药业集团,投身现代化中药制造。这位「中药工程师」所开发的配方颗粒,04年起获医管局指定采用,7年后的今日,已取得香港市场逾65%份额。
表面看来,陈宇龄是外行领导内行,但他参与中药现代化的浩大工程,付出很多努力和心思。创业13年,培力药业跻身国家中药配方颗粒试点生产企业7年,可是在他眼中,仍只是踏出成功的第一步而已。
91年觑准中药保健品商机无限,陈宇龄弃工从商,全情制造及推广维特健灵,「当年只集中做1、2只产品;市场同类产品不多,市占率高达75%。」到94年,他萌生做现代化中药的念头,亦深知这个心愿将要投放的资金及时间多不可测。
弃工从商 试水做保健品
半途出家,却不想做门外汉,陈宇龄积极参加不同的中医师公会,与业界打好关系,顺便了解中医药概念及处方。期间频频赴内地、韩国、日本、台湾考察,甚至亲赴德国参观一间中西合璧的医院,看人家怎么治疗头痛、神经痛。
98年时机成熟,他决定创业,在广西设工厂,跟中港多间大学合作科研。「内地早已有企业做中药颗粒,大家概念相似,做法略为不同。我们多做合乎国际水平的病人与医生用药的研究,颗粒是先配好才给病人,病人无需每日将10多包颗粒混合服用。」
有方法,还要有钱。「开始时,难到不得了!日日都要用钱,四出申请不同基金及寻找投资。01至05年尤其难捱,皆因常用中药多逾500种,农本方的颗粒品种却未够,无论我们跟中医关系多好,他们亦难以采用。」陈宇龄的对策,是一手卖保健品,一手向银行借贷。2、3年前,终见曙光,账簿开始有利润。如今品牌单方中药约有600味,复方中药约150种。
与学者为伍 每年闭关1周
工程师底子,让陈宇龄专注于科研,视为企业最宝贵资产,更为此在大学打滚多年,见尽教授百态。「有些教授讲叻过做,有些死做唔肯讲,也有些很开明。但他们都很重视声誉,不会随便跟商业机构合作。」与教授建立关系不容心急,幸好陈宇龄身怀商人头脑及工程师的细心,深明哪些研究项目具成本效益,那些要一吨草药来炼制,步骤繁多的,可以不理。产品出口到美加,审批过程非常复杂,甚至连入货单也要看,做漏一个步骤,都要重新申请。但他顺利为工厂及产品取得各种认证,赢得「比内地要求更高」的香港医管局青睐。
陈宇龄强调,现距成功尚远,希望未来建立更多草药特征图谱,助国家建立中药配方颗粒的国家标准。同时计划扩产:「产量愈大,愈难保持质素,计划与内地农民合作,在广西种罗汉果、黄精,亦考虑到越南种植。」
陈宇龄习惯每年抽出1星期,独自到外地度假村闭关,检讨过去,思考未来,还要看未看完的书。「医学杂志当然会看,近年亦看多了管理书及杂志。我是《Harvard Business Review》忠实读者。」
冀解开中药之谜
投身中药及保健品行业20年,陈宇龄一直有个心愿,就是解开中药之谜:甚么人、甚么病应配甚么药。「需要大量的病人资料及中医药方,还需要懂中药又擅长文字发掘(Data mining)的计算机专才。」几年前他在理工大学找到此类人才,其后再资助计算机系高材生修读博士,研发与中医理论相配的软件及程序。至于病人资料及处方,则来自已使用培力药业配方颗粒的医院及诊所,还有一直流传的古方。
若发展成功,将来只需输入病人资料如年龄、性别及病征,就可找到合适的处方。现时培力药业的总部已迁入科学园,陈宇龄计划在园内另租地方,创立另一公司发展以上软件。
亚洲中药业竞争大
讲到科研,香港一直被视为不入流,但在陈宇龄眼中,香港的生物科技研究具国际水平,只是缺乏市场。「若香港注册的药物可以在内地销售,相信会吸引很多外资药厂投资,香港的科研成果亦不会浪费。政府在政策上多作支持,比真金白银投资更实用。」
事实上,科学园有40多间生物科技企业,园内企业可申请各类基金发展研究项目,正在发展的第3期,亦有预留地方给生物科技行业。香港科技园行政总裁陈荫楠表示,香港有条件发展中药业,但附近地区如韩国及台湾也在努力发展,如何吸引行内精英来港,将是一大挑战。